成果报告

成果报告

当前位置: 首页 -> 成果报告

一、成果背景与问题

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建设“健康中国”上升为国家战略。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“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、工学结合、知行合一”的“四合”职业教育理念,培养大批“下得去、留得住、干得好、有发展”的基层卫生人才,已成为新时代高职中医药教育的使命。

当前,高职中医药教育普遍存在“校企合作”成效不高、“理实结合”不强、校院协同育人不够深入、订单培养保障不足等问题,影响到高职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成效。如何提升学生临床综合能力,使之更加贴近基层中医药事业岗位需求的问题亟需解决。

二、主要做法与经验成果

(一)构建单核心、双主体、贯通分段模式,推进“校企合作”人才培养

“单核心”是以基于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引领的临床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;“双主体”是以学校和医院为主体联合培养;“贯通分段”是学生第一学年在校学习基础知识;第二学年在医联体牵头医院“工学交替”,进行理论学习及临床实践;第三学年在牵头医院跟岗实习,再分流到“N”个成员单位顶岗实习,经考核合格就业,变“批量式”培养为“分流式”培养、个性化教育,做到了“下得去、留得住” (图1)。

 

1 人才培养模式架构图

1.签订校院合作协议

学校与区域内10个医联体签订校院合作协议,保障人才培养工作的运行。

2.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

校院共同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,制订专业教学标准、人才培养方案。

3.签订三方协议

学校、医联体、学生双向选择,签订协议,保障三方权利与义务。

4.实行双导师制培养

医联体牵头医院选拔优秀专家担任临床导师,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临床指导,参与教学、实训指导、课程资源建设。学校确定校内专业导师,承担课目教学,指导学生学业并在医联体进行临床实践和技术服务。

5.加强学生管理服务

建立学生实训实习管理档案,落实学生责任保护、人身意外伤害保护措施。配置学校、医联体双辅导员,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,全程全方位做好学生各阶段角色转换服务,关心关爱学生成长成才。

(二)构建“教学-临床同步式”教学模式,在“工学结合”中将“知行合一”落到实处

以医联体牵头医院为依托,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,以“必须、够用、实用”为尺度,改革传统“先理论、后实践”的教学模式,构建了“教学-临床同步式”教学模式。实施“理实一体”“床边教学”,“早临床、多临床、反复临床”,强化学生“基础、核心、拓展”能力培养,厚植守护基层健康情怀,强化岗位素质和能力,促进学生“干得好、有发展”。

1.构建基于临床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

对国家卫生政策、基层卫生行业人才需求充分调研,构建“以岗位能力需求为根本,以临床工作过程为主线,以问题为中心”,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(图2)。

2 基于临床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

2.制定课程标准和实习标准

基于国家执业资格标准,专业教学内容对接岗位工作内容,制定核心课程标准,基于医联体岗位需求,重构实习实训体系,开发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体系,编制实习标准。

3.共建优质教学资源

校院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,强化硬件配置,完善软件支持;开发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库等。

4.应用多种教学手段

广泛应用床边教学、案例教学、信息技术等教学方法与手段开展教学。

5.推进“岗课赛证”融通

开展“1+X”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培训与考证,积极组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。从2019年开始在4个专业开展7种类型的“1+X”证书制度试点培训与考证,1364名学生参加试点,通过率超过90%。组织32名学生参加职业技能比赛。在推进“X”证书制度试点培训及组织参加各类技能比赛过程中,基于“岗课赛证融通”理念,一体化设计了专业教学进程,修订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。

6.优化教学评价机制

建立学校、医联体、行业协会、学生及其家长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。将毕业生就业率、就业质量、工作单位满意度、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。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,理论学习评价与实践技能评价相结合。从态度、知识、技能、素养多维度进行综合评价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。

(三)建立“产教融合综合教改平台”,深化校院协同育人的深度与广度

校院遵循“人才共育、过程共管、成果共享、责任共担”合作办学原则,建立“五维一体”“产教融合综合教改平台”,从人才培养(校院共建临床学院)、人力培训(人员互聘建成大师资队伍开展训赛协同)、健康服务(推进医联体建设)、科创研发(共建博士工作站和市级重点实验室)、文化传承(弘扬仁心仁术)等五个维度深化产教融合办学长效机制(图3)。

3 “五维一体”“产教融合综合教改平台”示意图

1.成立“单核心、双主体、贯通分段”人才培养工作组

政府、学校与医联体统一协调,在医联体牵头医院挂牌成立临床学院,校院共同成立“单核心、双主体、贯通分段”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,每学期通过“期初、期中、期末”会商人才培养工作。

2.制定完善导师制人才培养制度,打造“双师型”大师资队伍

校院共同制定导师选拔、培养、考核、激励制度,建立校院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,打造“双师型”大师资队伍。

3.完善“单核心、双主体、贯通分段”教学管理、学生管理系列制度

校院共同制定《单核心、双主体、贯通分段教学督导管理暂行办法》《单核心、双主体、贯通分段学生管理办法》《单核心、双主体、贯通分段学生考核评价办法》等管理制度,制度化加强人才培养全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。

4.校院专家“下沉”医联体成员单位

学校专业教师与医联体牵头医院专家下沉医联体成员单位,开展教学与临床工作,跟踪指导学生实习,协助成员单位提升教学能力、诊疗水平。

5.校院共建博士工作站

学校与医联体牵头医院共建博士工作站,开展国医堂等特色专科建设,基于市级重点实验室开展Ⅰ期药物临床研发等工作。

6.开设“道德讲堂”“大医讲坛”

校院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,将以人为本、医乃仁术、天人合一、调和致中、大医精诚等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注入专业人才培养,开设“道德讲堂”“大医讲坛”,定期开展讲座,坚定文化自信,传承医学人文精神。

(四)优化“订单培养”模式 ,保障人才服务基层

主动对接区域中医药和健康服务产业,“政校行企”四方联动,人才培养订单“集中打包”,疏通了高职中医药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“单一用人单位难以形成规模化订单”堵点。

1.开展基层人才需求调研

梳理调研内容,制订调研问卷、访谈提纲,走访基层用人单位,调研人才结构现状、人才需求状况、行业产业发展趋势、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、学生就业去向等,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依据。

2.推进医联体联动,实现订单“集中打包”

创新订单培养方式,根据中医药专业人才需求特点,医联体联动,促进多家医院抱团,突破单个医院对医学人才需求急切但需求量小,难以独立与学校合作开展订单培养的瓶颈,扩大高职中医药教育订单规模。

3.争取区域行政主管部门支持

充分利用地方教育及卫生行政部门资源优势,积极争取实施荆州市、鄂州市“基层医药卫生人才订单培养乡医计划”;主动争取承担武汉市、荆州市、十堰市、潜江市、天门市“村医计划”。

4.双向选择,平衡订单培养各方权益

强调教育优先、学生为本,照顾各方权益。“走出去、请进来”,组织实习双选会、就业供需见面会,医联体、学生双向选择,让学生志愿加入订单培养,志愿加入以后的基层专业工作;让医院具有遴选优秀学生的权利与机会;让学校有因材施教,助力每个学生成人成才的空间。

5.服务人才市场需求,引导学生基层就业

结合课程思政,发挥中医药文化特色优势,引导学生自觉将个人理想同社会需要紧密结合。通过在多个医联体成员单位实践,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基层医疗市场发展机遇,正确认识就业形势,树立基层立业观念。落实基层就业学费补偿代偿等政策,对学生基层就业扶上马。完善落实毕业生跟踪联络帮扶机制,对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学生“送一程”。

三、成果的创新与特点

(一)构建了“单核心、双主体、贯通分段”的高职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

以提升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,秉承“育人为本,德育为先”的教育理念,将以人为本、医乃仁术、天人合一、调和致中、大医精诚等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注入专业人才培养;突破传统“2+1”培养模式局限,将“2+1”中的“2”变成“1+1”,从学校“单主体”育人,变为校院“双主体”育人(第一学年,校内开设通识课程、医学基础课程,构建学生人文素养,使之了解专业、知悉就业前景;第二学年在医联体牵头医院开展导师制师承教育,“教学-临床同步式”开展理论学习及实训实践,培养职业技能,养成职业素质,树立正确就业观);将“2+1”中的“1”变成“N”,把传统1家医院实习拓展为医联体N个单位实习,即1个医联体牵头单位与N个成员单位间按“1+N”“8+2”贯通分段培养(第三学年,学生在医联体牵头医院跟岗实习8个月,突出能力、强化素质,在医联体“N”个成员单位顶岗实习2个月,突出基层、适应岗位)。

(二)校企共建了“五维一体”“产教融合综合教改平台”

坚持“立足荆州、面向基层、服务湖北”的办学定位,学校与区域内10个医联体牵头医院建立了人才培养、人力培训、健康服务、科创研发、文化传承 “五维一体”的“产教融合综合教改平台”,基于人才培养开展教学改革、基于人力培训实现资源共享、基于健康服务助力健康湖北、基于科创研发提升创新能力、基于文化传承夯实立德树人,深化产教融合办学长效机制,拓展了高职中医药教育“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”的深度与广度(图4)。

4 综合教改平台双主体育人

(三)建立了“集中打包”的高职中医药教育订单模式

贯彻习近平“以人民健康为中心”大健康战略思想,落实国家关于健康服务和职业教育相关政策,响应省、市政府“基层医药卫生人才订单培养乡医计划”“村医计划”,医联体联动,整合多个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人才需求,由下至上、积少成多,形成“集中打包”的高职中医药教育订单模式,保障订单培养落地落实,培养了“引得进、留得住、用得上”的基层卫生单位人才(图5)。

5 医联体联动订单培养

四、成果的应用推广效果

() 以中医学专业为引领,全面推进学校教学改革

学校从20161个医联体基地,中医学专业2个班级开始试点,推广至当前10个基地6个专业14个班级。2017年以来,先后建成了全国职业院校健康服务类示范专业点1个、教育部认定的国家骨干专业4个、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、“双师型”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、国家医师资格中医类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;“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”1个,省职业教育技能名师工作室2个;2019年以来,教师教学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,获国家二等奖1项、省级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4项、三等奖3项(图6)。

6 教学改革成果

()优化课程体系,植入仁爱基因,学生“下得去、留得住”

基于临床工作过程优化课程体系,以“大医讲坛”“道德讲堂”等为载体,加强理想信念、仁心仁术教育,在学生思想和心灵深处植入仁爱、奉献基因,订单履约率100%

()医教协同“双导师”培养人才,岗位匹配高,学生“干得好、能发展”

校院因材施教,临床同步教学,夯实学生综合素质、专业能力,助力每个学生成人成才,学生在中国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复赛获得银奖2枚,铜奖3;学生在省级以上专业技能比赛获奖24人次,其中省一等奖3项;成果推广以来,毕业生岗位需求匹配度高,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适应快、上手快、能力强,后期职业发展潜力大。

()创新性专业人才培养引起政府与社会广泛关注

   自2016年开始荆州市和鄂州市政府与学校合作开展了“基层医药卫生人才订单培养乡医计划”;20212022年承接湖北省政府“村医计划”577633人培养任务,超过当年全省计划数1/3,地方政府关注、信赖程度持续增强。2018年学校承办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年会,本成果作大会主旨交流,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、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高度评价,此后有省内外20多家高职院校到校专题调研。目前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、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、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、天门职业学院、随州职业技术学院、荆州职业技术学院等12所学校应用推广,培养学生过万人。